彭兴韵教授所著《金融学原理》自2003年初版以来,历经多次修订,已成为了国内金融学的经典入门教材,其第五版还被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教授在推荐序中认为:“彭兴韵博士的这部书就是一个将金融学‘本土化’的有益尝试。”
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该书的第七版。该书的此次修订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性地把握和发展金融学的学科体系,严格遵循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按照教育部《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立足于中国丰富的金融实践,兼收并蓄,更加全面、简明地反映古今中外的金融思想、理论和最新的实践变化,将习经济思想中有关金融的理论 “有机融入”了本书中。第七版还适当增加文学故事来阐明金融学的基础原理,这既可以拓展读者的思维,风格上对读者也更加友好,力求达到教育部要求“注重讲道理与讲故事相结合,抽象概念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显性表述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确保进课程教材内容可认知、可理解,指导学生将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效果。
第七版还总结提炼了金融学的十大原理。哈佛大学曼昆教授所著的风靡全球的《经济学原理》首先向读者介绍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将初学者带入到了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大厦之内。遗憾的是,虽然金融学一直是一门热门显学,但迄今仍然没有看到有关金融学的十大原理的总结。为了弥补金融学教材留下的这个遗憾,彭兴韵教授尝试总结提炼了金融学的十大原理,它们贯穿于整本书的逻辑体系之中。在这里,我们转发“金融学的十大原理”,以飨读者。
当第一次亲密接触金融学的读者捧起这本大部头时,可能有些犯怵:这么厚,学起来“压力山大啊”!将心比心,笔者十分理解。不过,话说回来,曼昆将他“两卷本”的《经济学原理》浓缩出了“经济学十大原理”,仅仅通过“一本”书就能组织起来的金融学,一样能通过十大原理将内核呈现在你面前。我相信,通过阅读金融学的十大原理,你会立即有一种站在高处将金融学全貌一览无余的开阔畅然之感,信心百倍地开启轻松愉悦的学习之旅。
现代金融体系与手机、汽车、服装、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似乎是完全不同的平行世界,但金融却是脱胎于实体经济、从实体经济中演化而来的。
比如,银行就是在中世纪西欧集市贸易中为商人们保管钱财和货币兑换发展而来的。随着分工越来越细,交易也就越来越复杂,贸易链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于是,集市贸易就逐渐兴起了。封建时代的欧洲,人们使用的是金属货币,商人携带的货币成色和重量都不相同,交换就常常遇到困难。更重要的是,商人们卖出商品后,若携带货币回家,半路就有被打劫的危险。况且,不同国家(城邦)铸造的货币间兑换比例也不一样。于是,在集市中就出现了替人保管货币和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他们就是早期的货币经营商。后来,除了保管和兑换货币外,他们还开发了汇票,通过异地汇款,来完成远距离贸易的支付,这就避免了长途携带大量货币的风险。
金融将分散的短期剩余资金集中起来,转化为大规模的长期投资,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提高。工厂制的规模化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都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然而,储蓄却是分散于不同的企业与个人手中的,若没有金融体系将它们组织起来,储蓄终究像散沙。金融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将原本分散在经济各个角落的储蓄集中起来,实现资本集中,这就克服了储蓄(盈余资本)的分散性与社会化大生产资本集中要求之间的矛盾。没有金融,实体经济就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也难以实现如此细密的社会分工,更不可能享受现代化的如此便利的生活。
金融还通过分散和转移风险来服务于实体经济。作为分散和转移风险的重要的机制——保险,就是从为中世纪欧洲远洋运输和贸易中商船队分担风险而发展起来的;股票和股份公司是也是从合伙企业演变而来的。早期的合伙,除了几个相熟的人各自出一部分钱为开办企业筹集资金外,还是为了在合伙者之间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同样是在中世纪的远洋贸易中,由于船的吨位小,常常有在海上倾覆的危机,在股份公司和保险兴起之前,合伙就是远洋贸易中的常用方式,通过合伙,既筹集了资金,又分担了风险。在合伙制中演变出来的股票和股份公司,则完全承袭了合伙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也是为规避谷物等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应运而生的。
总之,现代金融体系不管多么复杂,它最终是为实体部门的生产和消费提供融资、支付、风险管理等等方面的服务。服务于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本源,是金融的天然职能。
金融的稳健运行也离不开稳健的实体经济支撑。金融活动的所有回报,最终都来源于实体经济所创造的价值。就股票价格上涨而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而言,企业持续增长的利润增长率越高、持续的时间越久,则股票投资的回报率也会越高。是故,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越高,则金融投资的回报也会越高。反过来说,一旦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出了问题,尤其是,实体经济恶化,就会直接给金融体系带来烦。2008年之前的数年里,许多美国人从银行借入了大量低(甚至零)首付的住房抵押贷款,但后来房价下跌、收入增长缓慢,违约率大幅攀升,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股市大幅下挫,乃至于美国原本的五大投资之一的雷曼兄弟,就在这场危机中破产了。中国一些上市公司因经营不善,经年累月亏损,入不敷出,无力按约定条件及时偿还债务,结果,它们发行的债券和股票价格双双大幅下挫,给投资者带来了沉重的损失。总之,实体经济的稳健是金融稳健的基础,经济不兴,则金融难强。
虽然金融与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的,但它又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乃至人们习惯于将金融称为“虚拟经济”。金融相对独立的存在,不仅表现为金融机构有独立的组织形式、管理机制,而且还表现为,在一个特定的时期,金融市场可能脱离于实体经济而波动,金融资产价格也并非亦步亦趋地随经济扩张而上涨、随经济衰退而下跌。2020年全球股票市场的表现就是生动的写照。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国家经济几乎陷入停顿,但在央行超低的利率和宽松货币环境下,股票市场在最初的恐慌下跌后,又大幅上涨,乃至美国的道琼斯和纳斯达克等指数还在经济增长率数十年糟糕时段,不断创出其历史新高。再者,金融活动更容易受乐观、恐慌、羊群效应等心理因素所左右,金融市场的调整往往较实体经济的活动要大得多。
虽然金融有自身内在的运行规模和相对独立的存在形式,但无论如何,金融终究要受实体经济的束缚,从来就没有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长期表现非常糟糕,却有着持续繁荣的金融市场。正如习曾说:“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深刻地阐明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契约经济。现代经济的良好运转,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相互信任的契约之上的。契约规定了立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平等地追求自身利益,立约者必须自愿接受契约的约束力,人们享有的经济权利和约束是通过契约来规范的。
契约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是私人之间的契约,有的是社会契约;有的表现为成文的契约(或合同),有时也表现在不成文契约。成文契约,就是通过白纸黑字来约定的。你从银行获得住房抵押贷款,就要与银行就被抵押的房产、借款期限、利率等等,签订借贷合同,这既是成文契约,也是你与银行之间达成的私人契约。张三在餐馆消费,餐馆就要保证向他提供安全、卫生的菜品。尽管他并没有与餐馆签订任何正式协议,但吃了它家菜导致肠胃严重不适甚至大病一场,餐馆就得给他赔偿。到市场买苹果,你和商户之间也有不成文的契约。你把钱交线他,他就得保质保量地把苹果给你。你家任何物品,其他任何人都不能来把它强行取走,这是以法律为后盾的社会契约。所以,契约“是商务的基础,也是文明进步的基石”。
金融是基于契约的活动。所有金融契约,本质上都是对参与各方进行的风险—收益的约束与分享的界定。虽然不同金融工具的契约内容可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非是关于资金的转移与流动、收益分享、风险分担、偿还条件和期限等方面的安排和约束。你平常不过地到银行去存款,银行就会跟你约定存款的期限、年利率等,银行应当保证存款本金安全,并按约支付利息。同样地,你从银行贷款买房,你也要与银行约定贷款年利率、贷款本金、偿还方式(等额偿还或等额本金偿还)。债券就约定了发行人向其持有人支付的利率、支付利息的时间和本金偿还的安排,也可能约定债券行人提前赎回或持有人将债券在到期前回售给发行人等等。企业发行股票时,会在招股说明书中约定募集资金的投向、股利支付方式等等。期货与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合约),同样约定了履约的标的产品、交割方式、价格、数量(或金额)和日期等。
金融契约为参与各方提供了相应的激励-反应-约束机制。债券在特定的时间内为其投资者支付约定的利息并承诺本金的安全,为人们将自己的钱出让给债券发行人去使用提供了激励;企业发行股票后,所有股东都有权利按持股比例参与分红,也可享有股价上涨的收益,这正是人们愿意承担风险去购买公司股票的激励——尽管投资者与公司董事长(或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互不相识。是故,金融是人类建立的信任与合作的最高表现形式。
然而,所有金融契约的达成和取得都是在信息不对称中完成的。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无处不在,高级管理人员比外部投资者就拥有更多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信息,外部投资者却常常被“蒙在鼓里”。更恶劣的是,有的公司还利用信息不对称,造假财务数据,公然虚构销售合同和单据,虚增利润、掩盖亏损,进行“财务欺诈”。总有人抱着发财的梦想踏进金融投资的世界,却最终“上当受骗”了。若金融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不能得到约束,不仅会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金融体系的功能也无从正常发挥,人们无法建立起信作与合作,就无法将分散的储蓄让渡给那些有创造力、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去使用,也无法通过资本集中来改善公共基础设施,人类就只能处于低水平的陷阱之中了。
因此,金融契约的取得和达成,首先依赖于良好的信任。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基于对公司管理层的信任,相信他们会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地带领公司发展,为股东创造价值;投资者购买企业债券、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也无非是相信,债券发人或借款者能够在约定的时间、按约定的条件履行承诺,及时归还本金并支付约定的利息;人们买卖金融衍生品,也无非是相信,交易对手会无条件地履约(不管其履行是自愿的还是强制的)。总之,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转需要对市场参与各方严格遵守约定,金融需要契约精神。
金融活动中的信任和契约精神首先源自于内在的自觉,但是,内在的自觉需要有法律上的强制为后盾,若没有后者,自觉的信任也会崩塌,契约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了。若没有法律对债务人的约束,借款人也就不会自觉地去遵守契约了,借出去的钱也便“有去无回”,信用崩塌了,金融也就崩溃了。当借款者无法还本付息时,法律手段维护债权人权益的维护,就对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管理层恶意侵占公司资产或以公司为代价谋取私利,就不仅会受到监管处罚,严重者当有牢狱之灾。因此,金融是基于平等的、自愿的契约关系,又是以法律为后盾的经济活动。
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首要作用在于动员和分配储蓄资源,将分散的短期资转化为长期投资,促进物质资本的形成和技术进步,最终增进人类福祉。建设大规模的工厂、修建高铁和机场等,无不需要集中社会上分散的储蓄。但这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把分散的短期资金集中起来转化为长期的物质资本后,人们需要将变现或退出,该怎么办呢?
设想,甲公司为建设动力电池生产线亿元资金,工程建设需要两年时间、调试设备和试生产需要半年,形成规模化的生产(量产)和在经营中获得足够收入以收回初始投入的10亿元建设资金,还需要10年时间。若没有其它措施,所有向其投资的人,就只能等到10年后才能收回初始投入的资金。但是,工程进展到第二年,王小二等1000人有紧急需要,又没有别的资金来源,他们就可能要求该公司提前偿还,但它又没有别的渠道来补充资金,不难想见,它动力电池生产线的投资就会成为“半拉子工程”。若为了使工程投资得以继续,对王小二等需要变现的要求不予理采,他就无法解燃眉之急。这就是流动性问题。
首先,商业银行为存款者创造了流动性。由于商业银行拥有许许多多分散的存款者,他们一般又不会同时去取款,因此,银行只需掌握少量准备金,就足以应付人们的日常取款和支付需求,而将其它绝大部分资金贷放给企业,让企业建造厂房、购置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比如,上述5000位资金出让者不是直接向甲公司提供资金,而是将钱先存入银行,再由银行向它提供10亿元的贷款用于建设动力电池生产线人急需资金时,只要向银行发出取款要求就可以得到满足了。因此,银行实际上为存款者提供了一种流动性保险。通过提供流动性服务,商业银行就顺利地实现了期限转换,保证借款企业建设厂房、安排生产线等物质资本投资,实现规模化生产;也保证了人们能够最终靠长达30年的住房抵押贷款,平滑生命期内收入与支出时间错配的矛盾。
其次,金融市场也能为人们提供流动性。金融市场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在一级市场中,企业、政府等通过发行各种证券而筹集资金而用于长期投资。某公司发行股票,你成功中签,就是在一级市场上完成的。假设上述甲公司为建设动力电池生产线位投资者发行股票筹集了10亿元的资本。但王小二等1000人购买甲公司股票半年后因资金需求而变现,他们跑到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去要求退还股本金么?若如此,董事长一定会回答他们:“工程刚出地面呢,退了你们股本金,工程就没法建下去了,况且,股本是不退还本金的,只有以后在盈利的前提下分红!”不过,他们的需求可以借助于二级市场来满足,二级市场就是供在各种金融工具流通和转让的市场。王小二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将其股票卖给别人,这不仅满足了他们需要变现的要求,也不会因为他们转让股份而影响公司在设备、厂房等方面的投资,可谓各得其所。
流动性也是金融体系得以稳健运转生命力之所在,它就像生命体内的血液,需要循环流动、而且需要自身有造血的功能,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金融机构失去流动性,也就是当面临大量的资金流出需求时,若没有及时的、充足的资金来源,那它就可能失去偿付能力,加剧人们的恐慌心理,于是,可能发生挤兑——大量的存款者蜂拥而至,要求提取其存款。挤兑会加快其破产的进程。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全美第16大商业银行——就因为流动性的丧失而破产了。若有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则金融体系就会瘫痪,信用与货币供应萎缩,进一步的后果自然是失业攀升、经济衰退。
金融市场同样需要充分的流动性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功能。与金融机构不同,金融市场可以公开地对金融实物资产进行定价并通过价格变动来反馈相关信息。在金融市场上,证券价格是公开、透明的,而且随时在变动。证券价格要能够充分地反馈相关信息,就需要金融市场有充足的流动性。设想,若金融市场缺乏流动性,人们想买进或卖出证券,很难成交,这就难以通过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以反映证券发行人的基本面信息。若在金融市场在较长时期内丧失了流动性,这实际上意味着市场参与者的信息已荡然无存了,金融市场也就难以为企业筹集长期资本了,金融市场也就丧失了其基本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