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长枪,红缨飒飒;青龙宝刀,灿若霜雪;宝剑出匣,不惹纤尘这百余件冷兵器整齐有序地排列在新华区铁路宿舍一处居民家中,使得这家的客厅成了一间兵器库。
看到这些冷兵器的人很难想象,每一件均出自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氏家族传统兵器制作流程与工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长友的手中。
仔细地擦拭着每一把刀枪,王长友感慨万千。他说:“我从小习武就离不开兵器,长大后,学会了制作兵器。我也是在认真画着拳术谱和兵器谱、在一刀刀地削割枪杆、一锤锤地凿打刀剑声中成长起来的,而且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感觉到中华武术的珍贵”
今年58岁的王长友是我市著名武术家、“跤王”、兵器制作家王少泉之三子。王长友家学渊源深厚,他潜心研习,继承和发扬了沧州王氏家族古代冷兵器制作绝技。
如果从祖上算起,到王长友这一代,沧州王氏家族已连续十八世习武了。“清代道光年间,我的曾祖父王文成开始打造兵器。他惯使自己打造的双刀,在京津冀和东三省一带很有名望,被称为粗胳膊王。我的祖父王恩和受家庭影响,自幼习武和制作兵器,并将锻打的兵器手绘出来,并汇集成册,传于后世。”王长友说。
民国时期,王长友的父亲王少泉毕业于南开大学,先后拜武术大师吴凤鸣、沙子香、海潮英、马英图为师,可谓文武双全。
王长友说:“我的父亲曾到北京、天津、山东等地走访民间制作兵器传人,向老艺人求教,同时参考古籍资料,在集众家之长的基础上,结合家传兵器谱,复原了许多古兵器。他擅长六合擒拿和摔跤,被沧州武术界公认为跤王,对六合大枪造诣也很深。他在继承前辈武学的基础上,使兵器制作及六合诸艺得到发扬光大!”
王少泉酷爱古文、书法等民间传统文化,曾用小楷将家传《六合拳谱》和《兵器谱》重新整理。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王长友从小就热爱武术和兵器制作。他8岁便开始随父习武、练习书法。习武和制作兵器,早已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16岁时,在北京铁路局天津机务段参加工作后,王长友刻苦学习钳工技术。一年后,他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兵器“单刀”。从此,他和武术兵器结下了不解之缘。根据家传的《六合兵器谱》和父亲重新整理的《兵器谱》,王长友细心琢磨、反复思考,开始了兵器制作之路。
手握一杆六合大枪,王长友微笑着说:“这做枪杆的白蜡杆,是有一年的大年初六跑到廊坊买回来的。这红色的枪缨子是托人从西藏买来的牦牛尾巴上的毛,用朱砂染成红色,再一缕缕编织出来的。”
制做兵器,除了考虑外观,还要兼顾实用性。因此,一件兵器的制作的步骤,有时需要几十道工序。
王长友说:“比如做一个枪头,我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从选料、下料、锻打、淬火、打磨等。而做一根枪杆大约需要3个月的时间,要调直枪杆,得经过高温蒸煮定型,再用卤盐水浸泡,以防被虫蛀。看,我手里的这口青龙偃月刀,从起草到制成,用了1年多的时间。”
开始制作兵器之前,要根据使用者身高、力量来决定兵器的尺寸,保证运用得心应手。“手工镂刻大刀龙吞口时,一定要保证线条流畅、生动自然。刀杆要用质地坚韧、纹理秀美、光泽圆润的木材,这样做才能够为大刀锦上添花。”王长友说。
要做到炉火纯青,王长友在观察颜色火候、锻打等方面,都是凭经验或声音来判断的。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制作改进和40年的摸索实践,他总结了一套适应自己的制作程序,使王氏兵器制作流程与工艺更完善,独具一格。
就这样,“梅花匕”“虎爪镰”“月牙鏳”“峨眉刺”“荞麦梭”等或长或短、或笨重或灵巧的传统兵器,在他的手里重新“还原”。
“我手工打造的这些兵器,除了参照兵器谱的样式外,都是精心构思、绘图、选材、装饰的。每一件兵器都是独一无二的,是现代机械不能代替的。”王长友自信地说。40多年来,他已制成百余件十八般兵器,并将其中一大部分无偿赠送给全国各地慕名来访的武术家。
在王长友的兵器作品中,数量最多的便是六合大枪。因为王氏家族的武学传承,皆与六合门武术有关。
王长友自幼随父王少泉习练六合拳械和查、滑、洪、炮、弹、劈挂、摔跤、十三太保等门派功夫。23岁时,王少泉又将王氏摔跤的诸多跤法、步法、手法传授于王长友。他在习练王氏摔跤的同时,学人之长、补已之短,逐渐完备充实自己。
由于全面地继承了家传武学,因此除了王氏家族传统兵器制作流程与工艺,王长友还是市级非遗义六合门六合大枪、王氏摔跤、王氏义六合拳、十八拦刀、十三太保内功这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王长友曾于1985年获“全国摔跤锦标赛”轻量级第二名,1987年获“全国铁路系统摔跤比赛”轻量级第一名,1988年获“火车头摔跤比赛”70公斤级第二名。1995年,他获得了沧州“十佳武师”称号。现在,王长友为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并为沧州师院客座教授。从1993年开始,陆续有本地及江浙鲁一带的武术爱好者登门求艺。
王长友的儿子王淼仙是一名优秀的青年。延安大学毕业后,他留在陕西省西安市工作。业余时间,王淼仙也教当地人习练沧州武术,并荣获西安市“十佳武术教练”称号。
说话间,王长友小心翼翼地从书柜和箱子中拿出几十册器械图谱和拳图谱。其中,他父亲凭借记忆手绘的《兵器谱》,纸页已泛黄,边际也破损,但王少泉的书法和绘画功底依然清晰可见。
出于对武术文化的传承,王长友多年前便开始搜集、记录、整理武术典籍,用毛笔勾画每一个套路的分解动作,并用小楷记录成册。
“到目前,我已经整理出沧州武术12个门派的400册器械图谱、拳图谱,还创作了30多卷武术长卷。看这卷最长的,有50米。”王长友边介绍边慢慢展开其中一个长卷。上面是他精心整理的“摔跤”套路,那一招一式生动传神,并在每一幅动作分解图侧面配以注解。
对兵器制作的热爱和对武术的敬畏,使王长友倾尽心血。他说,沧州有着众多的传统武术瑰宝。这些已经超越了门派、时间的界限,应该说,慢慢的变成了了属于所有中国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王长友感慨地说:“习武可以让人超越先天的自我、完善身心、开启智慧。我们任何一个习练武术和热爱武术的人,都应该倍加珍惜武术瑰宝,并把它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