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暑气蒸发。从城区驱车40分钟来到射洪市沱牌镇,绵绵的玉米如海潮般翻涌而来,带来幽幽凉意。爬满藤蔓黄花的丝瓜架散落其间,水牛在日头下无精打采地晃着尾巴。
绕过丛生的竹林,在弯曲小路间拐几个弯,前史悠远持久的穿斗木结构的民居映入眼帘,咱们进入了光华村。乡民们摇着蒲扇聚在一起攀谈,飞鸟在“岁岁接福”的联楹下起落,村落笼罩着异样的安定静寂。这里是唐圣僧目连的故土,是川中铁水火花龙的发源地,亦是千百年来接受东西、连接南北的川中重要水运码头和盐业重镇。
百年古刹今时的面貌怎么?千帆过尽的富贵渡头又留下了怎样的民俗风情?源源不绝的传说、妇孺皆知的故事、丰厚绚烂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动人心弦。
青堤古镇以“三古”知名:古镇、古庙、古渡,唐朝时就是重要的人口集聚地和交游船运物流的交通要道。遮天蔽日的黄葛树投下稠密绿荫,沿着长满苔藓的青石阶一路向下,便置身于曩昔的青堤渡旁。码头边水波浩荡,天光交代,遥遥可见彼岸场镇。
光华村地点的青堤乡因渡得名,在南北朝从前名为绮川渡,梁元帝更名为清平渡,唐朝名为青堤渡。至明代复兴,民国日趋齐备,农业、制盐业兴旺,曩昔是绵阳至遂宁、重庆的水陆要冲。
“曩昔有摆渡船的时分,摇着船橹只需要十分钟就曩昔了。”沱牌镇退休干部税国安笑着说。清乾隆时期,青堤乡是射洪四个首要集镇之一,公路未修通之前,仍是通往蓬溪的首要交通中心和货品集散地。
在唐朝时,古镇曾一度趋于富贵。“日有千人拱手,夜有万盏明灯,这就是码头曩昔的盛况。”税国安叙述到,古渡分为上、中、下三个码头,还有四道寨门。其中上码头运货,中码头走人,下码头运送粪水等废弃物,严正有序,有条不紊。如遇贼人来犯,经过操控寨门开闭,便可御敌于村镇之外。
现在,经过断壁残垣上的盐税关卡、弯曲的石梯,以及涪江岸边很多拴船的石孔,模糊能看到传统村落旧日的光辉。二十世纪90年代,从江油、绵阳、北川等地运送来的米面、木材和煤炭,都要到青堤渡转运,自蓬溪至下流。
人流相杂的码头,畅通无阻的水路,催化了文明习尚的传达。当地的开通绅士受此影响,出资置办船舶供来往行人自行过河,称为义渡。留下的义碑与晚清时御赐石碑交相辉映,至今依然矗立在码头旁,供后人怀想。
目连寺、玉皇殿是明代洪化年间的古庙,保存杰出,远望有八角飞檐,画栋雕梁,经幡垂落间香火旋绕,别有香山宝刹的庄重气候。
这里是释教经典故事《目连救母》的起源地。具有撒播1500多年的“目连救母,孝感动天”的至孝传说,也是“南戏之祖”、我国戏剧“活化石”《目连戏》的发祥地。当地人至今依然以金钱板、长连宵、目连戏、目连坐唱等大众脍炙人口的方式,传承目连文明和孝德之风。
步入禅院,经磬声中的地藏佛像呈站姿而立,称为站像菩萨。佛像宝相端严,慈和温润,表情绘声绘色。而寺旁就是唐传刘氏四娘青堤墓,是为留念唐代圣僧目连及其母亲刘青堤而修建的。
汉代崖墓沿河布满。“其时开掘墓葬时,从前挖出来两车多的文物。这中心还包含汉砖、陶碗、陶缶等,上面的镀金层悄悄一擦,光亮簇新,足见咱们其时工匠的技艺水平。”税国安言语间皆是对民间传统文明的由衷赞赏。
相传秦大夫是康熙年间人。康熙帝在位时,他在朝中当官,押运赋税时遭奸臣诬告贪婪十万两皇银,蒙冤遭斩。后来经查实是被误斩,他被埋在青堤黄栋垭的元宝山上,为表内疚,康熙赐其后人沉重的抬丧棒,实为乌金所制。但后人落魄不成器,不识乌金,将抬丧棒抛于水中化为了河间小洲。
于村落高处俯视,其间修建以明清时期为主,以木石为首要建材,多为穿斗木架结构。寺庙多以木石为原材料,有九脊顶悬山式结构。居民院子前店,后天井为居室。院子之间有以火砖、石灰、泥土为原材料的风火墙相隔。
穿行在村落大街,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正出产着当地特产“青堤菜刀”。富贵的漕运文明奠定了盐铁的根底,在清乾隆时,青堤开设盐课大使署,统辖涪江沿线的水路运送和盐铁买卖,成为涪江沿岸最大的盐铁买卖中心,铁货业也应运而生。一名李姓铜匠发明晰青堤菜刀后,青堤古镇渐渐形成了以奉氏、胡氏菜刀为龙头的菜刀工业,全镇有大大小小100余家菜刀作坊。
相传,青堤的庆云山水富含一种特别物质,用来给铁器淬火,能使之坚韧,经久耐用。青堤菜刀具有刃口坚韧尖利、钢火深、硬度适合,刀面平允光亮、口薄、背厚、膛空,刀把牢实、合手好用的特征。
青堤菜刀厂于1979年10月31日成功注册“青堤”牌商标,从始至终坚持沿袭传统制刀工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手艺菜刀厂。该厂自成立以来,一向据守传统工艺和工匠精力,一向秉承着“坚持做最好,精益又求精”的理念,不只斩获四川省产品质量银杯奖,并且终年被成都、绵阳等地约请参与农产品展销会,名扬川中。一起,青堤菜刀还登上了央视节目《舌尖上的我国3》,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得到较大起伏提高。
除青堤菜刀外,当地民俗文明中最有目共睹的,莫过于青堤的铁水火花龙。据清光绪年间《射洪县志》记载:“(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观灯,阖咸燃巨烛如白天。民间以龙灯、狮子舞剧遍游街市。观者以铁末合火药贮竹筒中,喷烧之共焰,冲呈现花形很多,谓之‘放花’。”书中所记的“放花”,正是青堤铁水火花龙前期的扮演形状,俗称“打铁花”。
打铁花时,扮演者先待铁熔化成改变的铁水,然后用坩泥勺从锅中舀出豌豆大的铁水,倒在放有湿锯末并用水浸泡过的木板上,随之快速脱离熔炉,平端木板跑出几步,将铁水与锯末向上抛起二三十公分,在铁水还没有散落的瞬间,用木板对准铁水猛击。瞬间铁水如金蛇飘动,火树银花自高处掉落,宛如平地流星。
打铁花前,往往需进行三个过程。一是耍龙。当夜色降临,净死后的耍龙者需提早拜庙点睛、下山游龙。以火流星开道,牌方灯跟进,火龙口吐火焰,通体有草鞋板、油蚱蜢作照明,后有唢呐、锣鼓等垫后。游龙过程中,遇见药铺子要三叩头再进屋上香,然后“头进尾出”,以表明对医者的谢意、敬意。耍龙时,舞龙者只身着火把裤,足穿草鞋,舞着火龙吼叫而来,在钢花四溅中上下飘动。
二是制铁水。铁水熬制要到达1600℃-1700℃的高温,用生铁、稀有金属经过特别的工艺制成。青堤铁水工艺高明,具有异乎寻常的特征,能够呈现出五颜六色的钢花,打得出、散得开。
三是音乐合作。舞龙时配有的器乐嘹亮亮堂、音韵悠扬,奏出的曲调粗暴豪宕,令人闻之精力振奋,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2006年,青堤铁水火花龙当选遂宁第一批非物质文明遗产维护名录。2023年,青堤铁水火花龙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青堤火龙队一共有两条彩龙,固定的打铁花和舞火龙的队员共53人。在这座包含奥秘浪漫气息的千年古镇里,铁水火花龙正迸发出更艳丽的文明颜色,而这座传统村落,也将把它所承载的民间传统文明继续不断地传递下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答应证编号:蜀ICP备05003517号川公网安备 108号
增值电信业务运营答应证:川B2-20110150播送电视节目制造运营答应证:(川)字第101号
遂宁市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电话(传真)遂宁传媒集团廉洁监督举报电话